【明報專訊】近年冒起的傳媒新貴劉細良,能言也擅寫,而且很愛閱讀,主持的節目與刊物,都與讀書有關。

手裏拿什麼書,身上穿什麼衣飾,反映政治人物的生活品味,影響選舉——劉細良最近才撰文論述過。這天,穿西裝褸配日文字T恤、手戴去年出廠丁丁歷險記75周年Swatch手表的劉細良,褲袋裏放掛了藍色公仔飾物的手電,坐在書類紛陳的架前,談馬克思與魯凡之、金庸與瓊瑤,也談周星馳與王晶。

反映的,也許是世界很大,書海很闊,要雜要廣,到用時才能自信地隨手拈來。

每星期主持商台節目《打書釘》、每月出版免費閱讀雜誌《讀好書》的劉細良,要定期將個人修養與品味公告天下,自信豈能少,甚至帶一點傲慢。記得多年前上過劉細良的導修課,他總冷一張臉,如今40歲了,神態依舊淡然。

坐在略見混亂、放滿書與文件的辦公室裏,Tom集團有限公司總編輯顧問(香港區)劉細良從容地說﹕「我從來不迴避這個問題,閱讀會令人有精英心態,這個很正常,問題是,這種思想會否表現在行為及寫作上﹖我沒有。」在這兩小時裏,劉細良確表現友善。

虛榮推動閱讀 不羞愧

20年前,他卻是最虛榮的﹕「大學年代,閱讀是一種姿態,拿什麼書是一種身分象徵,好像今日年輕人穿波鞋、穿限量版T恤一樣。」於是,他手上拿魯凡之的《亞細亞生產模式研究》、《阿爾都塞結構馬克思主義》,看來每個字都認識,卻是艱澀難懂的書。

讀的書愈深奧,人變得愈自大,在香港中文大學念歷史系的劉細良,會恥笑不讀書的同學,在西洋文化史堂上直指老師說錯了,上導修課不依書目看書,專挑連講師都沒看過的最新論文、或唱反調的參考書來讀。「我有過版打機的心態,覺得自己好型。正正是這種虛榮心推動我去閱讀,想透過閱讀令自己成為精英,好像女孩子為了買LV,以此成為搵錢的動力,不應該感到羞愧。」
現時,劉細良每晚主持電台節目《光明頂》,與陶傑你一言我一語,不卑不亢不做慢打鑼,也是自信表現。自大,他說只是一個銀幣的兩面。

自大的人,卻曾被視為怪人。

圖書館 唯一資訊窗口

小時住在東頭徙置區的劉細良,父親曾在赤柱軍營服務香港皇家英軍,後來在球場對面開了家小小的裁縫店。劉細良與兄姊的最大娛樂,是到圖書館借書。「去圖書館對我來說好像去機舖,那裏有朋友,有哥哥姐姐教你讀書,可以接觸外邊的資訊。我家裏連黑白電視都沒有,圖書館是我唯一的窗口。」

那時候,同學都努力溫習課本,獨剩劉細良狂啃台灣《雄獅美術》雜誌、印象派畫冊,還有金庸、岑凱倫、三毛、瓊瑤這些課外書。他說﹕「反過來我像是個freak(怪人),因為,一、沒有人知道我說什麼﹔二、他們對我講的事亦沒興趣,例如我說《金報》或《生報》(黃玉郎的漫畫報紙)連載的《射鵰英雄傳》是錯的,但我的同學根本不知誰是金庸。」閱讀,令劉細良充滿挫折,被同學排擠,不受老師認同,只能孤獨地享受讀書的過程。

劉細良成績一直墊底,中學考進了李求恩,老師多屬台灣大學畢業生,會推薦不一樣的課外書,讀冰心、蔣夢麟、胡品清、余光中、白先勇的作品。可是他的英文與數學成績仍然不濟,每年都要「試讀升級」直至1982年會考。

提起會考成績,他實有點自豪﹕「當時我是全文科第一的。」他考9科,中英數、中西史、經濟、聖經、美術等,獲得3A、2B、2C佳績﹔高等程度會考再拿了個4優1良。「以前我是loser,但原來很多知識的訓練,不是從課本而來的,只是當時不知道。」這是閱讀首次給劉細良帶來外在的成就,他亦順利跨進了中文大學的門檻。

新領域 學術書籍以外

1988年,劉細良修讀社會科學系研究院碩士課程,翌年卻遇上天安門事件,改變了他讀書的信念,也改變了他的人生。原本,他應該往美國一間州立大學繼續修讀社會學博士學位,獎學金與導師職位都安排了,他卻臨時變卦,經現任科大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引路,加入港同盟當全職研究員,一做7年。那段時間,他最抗拒讀學術書。

「以前我以為讀書掌握了理論,就是掌握世界,原來政治現實跟書本是完全兩個世界。」除了工作需要,他只讀種花、養狗、旅遊與泡咖啡的書,讀日本漫畫,也開始了寫作,寫踏實的政治觀察與分析。

1997年,他寫得更「踏實」更「親民」,因為劉細良成了《壹周刊》的編輯。現時《東周刊》社長黎廷瑤,是第一個教他傳媒寫作的人。劉細良笑說﹕「他說寫政治古仔其實像寫鹹古。大橋永遠固定了,吸引人的是細節描寫。」後來他看到《Newsweek》訪問現任美國國務卿賴斯,確有很多細節,寫她與馬友友合作演出、用什麼唇膏、與布殊的交往等細節,才慢慢明白黎廷瑤不是說笑。

曾令劉細良狂傲的閱讀,漸漸教他平和。「書本是很冷的媒介,所以很少看完一本書會很亢奮,或很沮喪。閱讀是一種慰藉,給我很多勇氣接受挑戰,克服人生低潮,邱吉爾也試過落台,拿破崙、蔣介石如何度過人生低潮﹖開心時亦不會得意忘形,令人保持比較平和的心境。」

閱讀最大得 信自己

人生最低潮,是2001年12月《茶杯》周刊宣告停刊,裁員100人。當時《茶杯》社長是鄭經翰,總編輯就是劉細良。「那一次上了報紙成了新聞,人人認得我是一個loser。同一星期,我媽媽過身。其實我可以拿錢走,若然賠足,有幾十萬,但我跟大班說,我不想結束雜誌,我想轉做月刊,找新的投資者,我自己揹了上身。」

這一刻,自信的劉細良不是loser,他是當紅傳媒人,更一度成為「新聞統籌專員」頂頭大熱人選。算是得意之時﹖他淡淡然說﹕「我沒這樣想過,我是想,當有機會放在面前,有沒有勇氣做呢﹖在正規教育裏我一直是loser,所以有時間讀自己的書。現在40歲回頭看,閱讀最大得,是令你相信自己有能力,有勇氣面對改變。」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

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